《北京十年1980-1990》:精选自张兆增的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北京”为主题的摄影作品,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状况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也被收录其中。
《飞舞的童年》 拍摄时间:1982年 拍摄地点:北海公园冰场 童年的快乐时光就是玩儿,而玩儿的差别很大。有条件的孩子学习琴棋书画,条件差的就在胡同拍元宝、弹玻璃球、跳皮筋。同样都是冰上运动,有钱的孩子买冰鞋滑冰,没钱的孩子坐爸爸给做的简易冰车,也有的在棉鞋上绑根铁条滑,还有的穿双塑料底的棉布鞋在冰上一步一步出溜着玩儿。
《做好事擦岗楼》 拍摄时间:1984年 拍摄地点:北京西四路口80年代学雷锋,每个年龄段似乎都有各自的主题,尤其小学生更为显著。学校倡导大家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做好事不留名”。小学生做了好事,统一留名是“红领巾”。当时学雷锋的固定项目还有几个,擦交通警的执勤岗楼就是其中之一。
《城市马车》 拍摄时间:1989年 拍摄地点:北京和平里 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的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慢悠悠行驶在空荡荡的马路上,还不难看到的是,拉货、送菜的马车与汽车并驾齐驱。那时进城的马车牲口屁股后面都必须佩带一个白色布兜,形状呈斗状,一头挂在马屁股上,一头拴在车辕上,以便接住牲口粪便,保证道路卫生和市容。没有粪兜的马车是被禁止进城的。
《公园禁止跳舞》 拍摄时间:1987年 拍摄地点:北京地坛公园 上世纪80年代初,跳交谊舞不被允许,是被列为“封资修”的东西而禁止的,许多公园门口都张贴着“禁止跳舞”的告示。专职负责驱赶跳舞者的公园管理人员需要骑着自行车在园内巡查,遇见跳舞者就要训斥一番。
《菜篮子工程》 拍摄时间:1989年 拍摄地点: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市有三大蔬菜批发市场。大钟寺、新发地、岳各庄。其中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还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家农民自办的大型批发市场,经营批发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近600个县的时令疏菜。这对当时饱受短缺经济困扰多年的老百姓来说,无疑是欣喜地迎接农贸自由市场的到来。
《新潮发廊》 拍摄时间:1983年 拍摄地点:东四美术馆后街 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发廊成为最早传入北京的一个开放新潮的标志。港台发廊刚流入北京时没有几家,被人们视为时尚标签。其特点是装修时尚,门脸霓虹灯闪烁,悬挂出旋转的三色灯,老远就能看到。发廊都在橱窗玻璃上贴满港台明星留着各种俏丽发型的大头像,以招揽生意。
《健与美的裤》 拍摄时间:1989年 拍摄地点:北京公园 这是一群等待参加青年韵律操(健美操)大赛的年轻人。黑色的尼龙健美裤,露臂的白色针织衫,柔软的体操鞋。上世纪60、70年代,全民参与的健身运动除了几套广播体操外,别无选择。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对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同步增长,集艺术美感和健身锻炼的韵律操应运而生,成为各单位工会、共青团组织活动的必备项目。
《老人迪斯科》 拍摄时间:1987年 拍摄地点:地坛公园 走过“文革”时代的中老年人,同样追求美好,爱好时尚,只不过是爱美之心被封闭了,机会到来时,被压抑太久的心必将释放出来。但迪厅的环境,炫目的灯光、刺激的音乐、时尚的舞步,与他们产生了很大距离。年龄稍长的这一代人,大多会聚集到公园一角,穿着臃肿的衣裤,扭着笨拙的身躯,跟着稍缓的音乐节奏,学跳适合老年人的迪斯科。
《气功之殇》 时间:1986年 地点:地坛公园 “气功可以强身”“气功可以治病”“气功有特异功能”……上个世纪80年代末,全国忽然刮起了一股全民练气功的风潮,以致形成了“不练气功就不懂健康”的氛围。
《食街大栅栏》 拍摄时间:1988年 拍摄地点:大栅栏地区 上个世纪80年代前门大栅栏的门框胡同、廊坊二条一条百米长的狭窄胡同,路面宽不足一丈,但它却是名副其实的“吃货一条街”。过去老北京有一句挂在嘴边的话“门框胡同的美食精可数,天桥的小吃数不清”。 这条百米长的老街云集了爆肚冯、小肠陈、年糕杨、白记豆腐脑、陆记羊肉馅饼、油酥火烧刘、复顺斋酱牛肉、祥瑞号褡裢火,宛记豌豆黄等正宗风味。
《西四包子铺》 拍摄时间:1988年 拍摄地点:西四包子铺 西四包子铺店面不大,三五十平方米,靠窗一溜长条桌,桌下是一水儿老方凳,由于座位少,很多人都是举着一碗炒肝站着吃。店铺房子老旧,窗户上裂着大缝,冬天门口挂一个棉门帘挡风。掀开门帘子进屋里,一个大号的煤火炉子墩在屋当央,热气腾腾的炒肝、包子让玻璃窗蒙上一层厚厚的哈气。
《排队买煤油》 拍摄时间:1983年 拍摄地点:平安里石油商店门前 上世纪80年代,北京老百姓做饭用的炉子可以分为三个档次:大多数是煤火做饭,好点的用煤油炉做饭,仅有少数人家才用得上液化气罐做饭。所以当时北京少有的几家石油商店每天在开门前,就有许多市民在门口排队等着买煤油,当时它是北京的一景。
《隆福寺商业街》 拍摄时间:1986年 拍摄地点:隆福寺商业街 金街、银街,上世纪80年代哪条街也比不上隆福寺商业街。从80年代初开始,这条全长632米的街道两旁,临时搭建的商铺一家紧挨一家,店铺内销售的全是当时最前沿、最时尚的港台、广州、深圳的商品。每家商铺都将最新款的服装套穿在模特身上摆到门口,当作店铺的招牌;店内布置华丽、光鲜、夺人眼球,歌星邓丽君等港台明星的歌声风靡一时。
《夫妻备考》 拍摄时间:1983年 拍摄地点:北京天坛公园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恢复高考的制度,为被耽搁十多年宝贵光阴的无数青年打开了一扇理想的窗户,温暖了他们的心。
《犄角旮旯情侣》 拍摄年代:1983年 拍摄地点:故宫 上个世纪的居住条件大多一间屋子半间炕。新婚夫妇、年轻情侣在家保不住“隐私”,电影院常去消费不起,而且人多眼杂,难以放开,很多人便在休息日或是下班后,相约公园、小树林、林荫小道、小河边去窃窃私语。热恋中的情侣一般不会选热闹的公园,因此北京可供选择的公园不多。即使去热闹的公园,也选择人少的犄角旮旯。
《向我们走来》 拍摄时间:1989年 拍摄地点:前门大栅栏1989年,北京亚运会进入倒计时。北京几条主要街道地标建筑都竖有亚运会倒计时牌。大街小巷、公园、商场,以及电视、报纸,铺天盖地的奥运正向我们走来的各种标语、口号、宣传旗、招贴画,充满广告墙、橱窗。“当好东道主,热情应嘉宾”家喻户晓。文革后的北京人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全新的、扑面而来、前所未有的盛况。
《我家买了电冰箱》 拍摄时间:1989年 拍摄地点:北京府右街 上个世纪80年代,老百姓生活物资很匮乏。普通家庭的电器无非是半导体收音机、电风扇或者手电筒。条件好的可能有台“板砖”式录音机,或者9英寸牡丹黑白电视机,或者单门电冰箱。谁家要是添置一大件,一定会引来街坊邻里围观;谁家要是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三大件全有,一定是个“万元户”。
2019年11月8日下午两点,张兆增《北京十年1980-1990》摄影展开幕式暨画册首发式将在798艺术区映画廊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