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微信公众号

搜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

邮编:610021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24167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成都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
>
>
我们应该选出什么样的作品——四川省第十六届摄影艺术展评选观察

我们应该选出什么样的作品——四川省第十六届摄影艺术展评选观察

作者:
来源:
2014/03/28
浏览量

 

 

2014年3月28日,四川省第十六届摄影艺术展作品评选工作在成都进行。来自我省各领域的摄影艺术专家23人构成评委会。图为全体评委在评片现场。摄影 周春锋 

 

  我们应该选出什么样的作品 

 

  ——四川省第十六届摄影艺术展评选观察 

  周春锋

  2014年3月28日,四川省第十六届摄影艺术展评选工作在成都举行。由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统筹,四川省第十六届摄影艺术展共收到投稿8509幅(组),作品按“专题与图片故事类”、“自然景观类”、“社会生活与民族风情类”、“数码创意观念类”、“多媒体手机影像类”等共分为五类,经过评委会评选,共评出231幅入选作品,其中8幅金奖,19幅银奖,33幅铜奖作品。

  公平公正,好作品一定会放光

  本届省展评选工作,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包括驻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贾跃红在内的驻会人员均作为工作人员,为评选工作提供服务,不进入评委会,不参与作品评选。而评委会由来自我省各领域的摄影专家23人构成,他们分别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达军,著名摄影家林强,《影像生活》杂志主编陈锦,中国摄影家协会艺委会成员王建军,《成都日报》摄影部主任王瑞林,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李杰,泸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周永叙,广元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姚荣杰,著名军旅摄影家田捷砚,四川省摄影家协会网编辑部主任李燊,著名摄影家赵秀文,新华社四川分社图片总监陈燮,著名摄影家金平,阿坝州摄影家协会主席周耀伍,四川省文联创作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邓风,著名摄影家袁蓉荪,《四川日报》摄影部主任尹刚,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冉玉杰,四川电视台高级记者李精忠,四川传媒学院讲师袁帅,青年摄影家龚雷,香港《文汇报》四川分社社长黄冬,成都贝尔数码影像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宁。

  3月27日晚,评委会召开了工作会,确定了评选细则,同时各位评委发言,对评选可能出现的情况详细制定预案。为保证评选的专业性最大化,根据影展作品分类,评委会将“自然景观类”、“社会生活与民族风情类”分为一组,此组由以李杰为召集人的16位评委组成;“专题与图片故事类”、“数码创意观念类”、“多媒体手机影像类” 分为一组,此组由以冉玉杰为召集人的7为评委组成。同时, 由四川省摄影家协会驻会人员、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四川分院志愿者学员十余人构成了工作组,工作组进行了细致分工,确保为评选提供周密保障。

 

图为第一组评委现场评片。摄影 李燊 

图为第二组评委现场评片。摄影 周春锋 

  在以往基础和经验之上进行了评选程序设定,各领域的专业评委数量大幅增加,部分市州摄影家协会负责人进入了评委名单,并新增两位80后评委,让各方意见和观点参与到本届省展评选中,力求评选出有思想、有见地的作品。

  在评选过程中,每位评委均拥有独立判断选择权,选出自己认为能够进入下一轮评选的作品,由于评委来自各行各业,拥有不同的眼光和角度,且数量达23名之多,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好作品不被遗漏。经过几轮筛选,再采用背靠背不记名投票的方式,以票数多寡决定入选作品,并评出金银铜奖作品,仅“社会生活与民俗风情类”作品的评选,就经过了8轮投票。科学有效的程序,确保优秀的作品均能入选,在少数入选作品的获奖等次上,各评委之间热烈探讨、各抒己见,在评定作品过程中产生的涉及各方面争议也存在。这是由评委不同的审美,对摄影作品不同的理解和倾向所决定的。

  如在“多媒体手机摄影类”两幅作品中评出金奖的时候,全组评委产生了一次评选中最大的意见分歧,评委们“分裂”成泾渭分明的两派,双方几乎“势均力敌”,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手机摄影理解的不同。手机摄影是看重摄影手段的变化还是带来一种新的意识概念?应该是更多地偏向思维还是更多地偏向手段?

 

图为多媒体手机摄影类评选中,评委陈锦(右二)反复比较,投出自己的一票。摄影 周春锋

  对于评选过程中产生的分歧,冉玉杰谈到,意见分歧实属正常,但是有一点共识,那就是对每一位评委权利的尊重,大家可以充分讨论,但是在投票的时候,每人都拥有一票。保证这个投票的过程,过程公正了,结果自然公正。

  评委李杰认为,从大的角度上讲,评委们在评选中存在一个广泛共识,大家对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欠缺,基本上比较统一。摄影发展到今天,拍一张好看的照片远远不够。它需要摄影师赋予其个人的精神、意志个人经验,所以好照片都是独立的,因为其承载的个人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

  本届省展评委、广元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姚荣杰说:“过去很多人对省展的评选工作了解得少,很多人认为评选工作里面存在“猫腻、人情”等,但经过我本人参与评选工作,这些都是臆断,我回去之后,要给我们广元摄影家协会的会员讲清楚,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只有真正地好作品才可能在省展脱颖而出。”

  从以上方面来看,好作品都能够脱颖而出,区别仅在于个别作品最终获奖等次(这是由不同作品之间承载的不同摄影理念,影像的多元决定的)。所以,本届省展,好作品都能放光。

  多媒体和手机摄影类进入省展的理由是什么?

“80后”评委龚雷(右一),袁帅(右二)在评选现场。摄影 李燊

  多媒体和手机摄影类评委召集人冉玉杰认为:多媒体和手机摄影类进入省展,是技术推动。他提出,每一次影像的发展和进步都和技术进步相伴随的,从玻璃湿板到玻璃干板再到胶片,影像实现了由贵族化到平民化的转变,从胶片到数码,实现了专业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再加上网络的发展,人们拍照的状态、传播的方式,均发生巨大的变化。手机拍照的方式和照相机拍照的状态是不一样,手机拍照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一种,拥有更宽的表现空间,作为省展这一平台,我们应当跟踪这种变化,要让其中可能的、潜在的能量有机会发挥出来。

  多媒体和手机摄影类评委袁帅也提出,相机和手机里面的视频拍摄功能,并非平白无故增加。视频能够把摄影的开拓性展现出来,这让我们从以前静止的画面之中去选取思维的表达有了不同。

  相对于传统组别,多媒体和手机摄影类投稿数量并不多,质量也良莠不齐,是否这一组别的开设虽有必要但为时过早?对此评委龚雷认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如此,更应该开设这一组别。应当吸引更多的投稿,尤其是年轻人的参与,打开更多的渠道去搜集稿件。

  冉玉杰引用阿拉哥的观点:“我们要认识到一个新工具、新技术带来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我们已经感觉到这种‘来势’,我们不能拒绝它,我们要给一个平台让它展示。”

  手机摄影评选标准和传统相机作品是否一样?

  李杰提出,手机摄影是普及型的活动,表明我们摄影的参与者更加广大,但是手机摄影作为艺术高层面的展览来呈现的时候,由于它的技术限制,和专业的机器拍出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呈现效果不同,方式也不尽相同。和其他的专业的相机表达,是不对等的。手机摄影对我们所认知的摄影的“瞬间性表达”是一种消解,它变成了一种日常观看经验。那么,手机摄影作品类和传统相机作品的评选标准是否一样呢?

  冉玉杰指出,在多媒体手机类评选中,评委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但是有一点共识,那就是应当采取一种开放的心态来评判。我们用器材的角度来分出了手机摄影类,因为它处于萌芽状态,手机有拍摄风景的、有传统社会生活的,看起来也可以纳入传统相机摄影类型,但是却无法在影像质量等方面和传统相机一争高下。我们将单独成类,看重的是手机随身携带、轻松拍照的状态,带来的更加丰富的表达方式,这是最重要的。

  袁帅认为,手机类摄影评选和传统相机作品评选相较,肯定有差异。但他同时认为,手机摄影只是工具上的改变,通过影像传达情感、看法这一点没有变。在手机摄影评选过程中,评委小组也产生了理念分歧,手机摄影是看重手段的变化还是带来一种新的意识概念?手机摄影表达,应该是更多地偏向思维还是更多地偏向手段?他倾向于不管手机摄影、多媒体摄影、相机摄影,最根本的仍旧是思想的表达,而非形式的变化。

  同为”80后”评委的龚雷认同他的观点并据此认为,很多具有传统相机摄影功底的人,选择通过手机摄影去表达就会相对容易,他们参加手机摄影比赛,具有一定优势因为手机和相机摄影的核心没有变(仍然是思想、情感的表达)。

  而相当部分评委则认为应当侧重手机摄影形式(手段)的变化,在于手机摄影突破了传统相机摄影的拍摄方式,更加生活化、表达方式更加丰富。

  作品如何才能从省展中脱颖而出?

  本届省展共收到8000多幅作品,要从中选出获奖作品60幅,获奖比例约为1/140,而据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贾跃红介绍,每届省展的收稿量还在不断提高,要从这“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赢得评委的青睐,有什么秘诀吗?有没有一些方法让我省广大热情的摄影爱好者少走弯路,甚至“一箭中的”呢?笔者综合评选情况及评委观点,以飨大家。

  要吃透规则

  在稿件评选中,少数作品质量较高,甚至个别稿件评委们一致认为能够拿到名次、获奖,但却由于投错类别不得不被淘汰,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部分作者没读清楚投稿规则甚至没有看规则,只是听说征稿,就匆忙投稿,在作品分类上凭主观臆断,不适合专题、组照的作品,一定要强行拼接放在一起,毫无疑问会冲淡其中优秀照片所承载的思想表达。以投机心理将几张照片粘在一起,心想评委总会看上一张,总有一张入选甚至获奖这种心理更是投稿大忌,因为根据规则,这只能当做一幅作品进行评判,哪怕这一组照片中有个别照片十分令人称道,也无济于事。

  对于投稿中出现的类似情况,不少评委都表示,虽然比赛仅仅是摄影的一种方式,但既然决定参与比赛,就应当看清楚比赛要求,读透征稿启事。有些作者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导致自己“披星戴月”拍出的好照片面临淘汰,殊为不值。

  不要盲目跟风,要在题材上下功夫

  在评选过程中,不少评委均表示,8000多件投稿作品里面,表现正能量、表现深刻主题的不多。每届摄影省展、国展等大型展览的获奖作品都会带来一定的“跟风效应”,上一届获金银铜奖的作品,下一届一定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此多位评委均表示,此类作品再次投稿,再次获奖甚至入选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

  评委姚荣杰说:“8000多幅作品里面,一般题材、雷同题材太多,相当多的作者在题材的挖掘上,还有所欠缺。表现正能量、表现一个深刻主题的太少,希望众多摄影爱好者要理解省展和国展评选过程,要在题材上下功夫,这是值得反复提倡的问题。”

  评委李杰判断:独立、创新作品偏少的原因可能是很多爱好者对影像的独立判断还不是特别成熟,还有很多模仿。他强调:“我希望我们摄影人都发挥独创精神,不要盲目跟风,这样才能出现百花齐放、更加多元的作品。这需要我们广大摄影爱好者去努力、创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要有创新,独立、个性化表达最重要

  “往往一张照片,我们看第一眼觉得吸引眼球,但它不一定耐看,因为我们也许曾经见过这个表现题材和表达方式。好的作品一定是能够在人与人内心之间产生沟通的作品,只是吸引眼球是远远不够的,个性表达最重要。”冉玉杰如是说。

  李杰也说道:“我在评选的时候,总是希望看到作者个体的独立表达,如果作品是模仿、随波逐流,很难得到评委的青睐。实际上我们每一个评委都希望看到具有创造性的新的视觉经验。视觉其实是一种远远未尽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即便探索失败,但是探索的经历仍旧非常有意义。对于投稿方面,希望作者拿出自己具有创新的作品,哪怕这种创新仅仅是一种尝试,也值得提倡。”

  要学会编辑

  由于独幅作品自身局限,所以很多时候存在专题和组图的表达方式,但专题、组照只能看成是一件作品。对此,评委李杰、邓风等认为,专题组照一定要强调编辑性、作品关联性,倡导作者的创造、创新性。这里的编辑,并非仅仅指的是对照片的后期电脑技术处理。在投稿作品中,很多组图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很多作品仅仅只是单纯罗列呈现出“线性”和“平面化”的倾向,但组照和专题需要的是叙述层次更加丰富、突出主题,在编辑上需要实现一种深度表达,拥有相对完善的影像视觉如观看的长景、中景、特写等层次性的表达才比较成熟。组照是一幅作品,而非多张作品的简单粘贴。

  作者应当发挥主观能动,主动补充编辑的知识。这种编辑最少应当是具有层次的,包含自己的认知,是一个各个层面的有机整合。在一个专题和组图作品中,信息越完整越有深度、越有价值。投稿者不能养成把自己觉得好的照片都粘在一起作为组照,让评委从中挑选优秀的“单幅”的坏习惯。多位评委都表示,评委们没有义务帮你选作品,这是对其他作者的不公平,尽管在有些所谓的“组照”里有一两张好作品,但是作为组照投稿只能舍弃。影展应该引导作者学会拍摄真正意义上的组照

  冉玉杰提出:专题和组照,应当明确用什么样的题材来表现,内容的选择、表达方式的变化,都一定要有所不同。如果拍摄的时候没有想好拍摄预案,投稿时候临时拼凑,一眼就会被评委看穿。如果要拍摄专题故事,拍摄组照、事件性的题材,一定要抓事件的各个关节点,如果是并列性的作品,应当找到每一张照片之间的联系,才有可能实现作品的升华。对欠佳的照片,宁愿不要,也不要去凑数。总之,宁缺毋滥。

  对手机摄影的建议

  要新要内涵。手机摄影影像不新,对情感的表达不够,流于生活的单纯记录,“自娱自乐”尚可,但这是不能打动评委的。这些作品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很容易被淹没下去,因为其不具备典型和突出的亮点、特征。什么才算是新?评委龚雷认为,投稿作品不够“大胆”,我们看到的东西不够新,太“传统化”。手机摄影改变了观看方式,通过手机屏幕的取景方式去看“不一样的世界”,更多的还是内心的表达。新,还是应当从“心”开始。

  要适当制作。评委袁帅提出,在手机摄影投稿、征稿的过程中,制作是很重要的,即使是用手机拍摄,在最终送片的过程中,对影像的制作标准还是要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即使是很好的内容,但是由于画质不好,直接就冲淡了主题,直接就被“淹没”了。

  要“四化”。多媒体手机摄影评委组召集人冉玉杰提出,手机摄影应当从“个性化”、“日常化”、“生活化”、“随意化”去创作。用传统大型相机去拍照和手机拍照,二者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从随意拍照的过程中这种拍摄者的心态变化和被摄者心态的变化,这其中应当带来一些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