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微信公众号

搜索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

邮编:610021

©四川省摄影家协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24167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成都

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
>
通过省展看业界,创新、评论不可缺

通过省展看业界,创新、评论不可缺

作者:
张莹
来源:
中国摄影报
2020/08/20
浏览量

·《中国摄影报》第61期2020年8月11日2B版

·文/张莹


 

      日前,由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四川省第17届摄影艺术展已完成评选、公示、揭晓等环节,即将在四川省美术馆亮相展出。本届四川省展评选出记录类、艺术类共199件入展作品,入展者既有资深摄影人,也有崭露头角的新秀,更有许多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入展作品主题明确、表达清晰,融入了个人对人生、对社会、对时代的见解,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影像风貌。虽然本届四川省展的参展作品,依旧不免有遗憾之处,但作品较之往届仍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尤其在作品主题、参与群体、摄影评论等方面值得我们以一斑窥全豹,对摄影事业发展现状作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激发创新活力是时代课题

      优秀的摄影作品,无不给人以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为时代立传、为人民画像的摄影,更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本届四川省展的参展作品中,涌现出了许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作品,抗击疫情、脱贫攻坚、援藏援彝、长江禁渔、乡村旅游、生态文明、都市生活、交通发展、地摊经济、直播带货、信息时代等现实题材丰富多样。摄影师深入跟拍了生活中的普通故事,闪光的人物、可歌可泣的典型成了他们镜头里的主角。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们对一线医务工作者和普通百姓生活进行了多元关照,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事件。这些作品大多具有鲜活的时代特征,是对时代的及时记录。

      与此相对的是,参评作品中仍难免有一些老生常谈的旧话题。这些陈旧过时之作包括很多复制他人审美况味的照片,包括一些“伪民俗”题材或受国际摄影沙龙追捧的展示个别地区贫穷落后面貌的题材,还有司空见惯的自然景观、传统影像工艺作品等。总之,这些照片大多缺乏作者自身的观察和洞见。这一现象在历届省展乃至全国各级各类展览评选中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些作者试图通过捷径更快地获得认可,他们揣摩评委的喜好,循蹈自己或他人入展、获奖的经验,最后只是给人以复制感。还有一些作者甘于平庸,视野狭窄,他们将集体采风之作当成佳品,殊不知这些影像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另有一些作者思想僵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社会时事、摄影现状不关心、不了解,这样自然无法捕捉到新鲜的素材。

      创新不仅在于题材,也要手法新,更要思想新。摄影人要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有独到的见解,将个性化的思索与探寻融入影像语言之中,先谋而后动,从相似的题材中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深度思考。这就要求摄影师在日常拍摄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喜乐,有恒心、有定力,善于发现和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同时,还要摒弃浮躁和功利之心,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指引,努力开创独具特色的艺术道路,并不断突破已经形成的审美范式和拍摄手法,让方寸影像折射出大千世界,打开读者看世界、阅人生的另一扇门窗。

      与“后浪”勠力同心永葆生机

      省展因其在全省范围内的各种影展中含金量最重,最为人们看重,人们也自然期望省展反映出省内摄影现状和水平。近年来因传播方式变化,展示作品的机会和平台增多,导致各省级综合影展参评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青年作者参与度低,已成为共性问题。

      在所有文艺门类中,摄影的受众和作者可以说最为广泛和普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发展,摄影观念、摄影实践、摄影传播和摄影受众产生了深刻变化,手机摄影、手机读图已成为常态,青年创作群体日趋庞大而活跃。这些后浪思想较为开放,勇于尝试和创新,给摄影带来了新气象。虽然本届四川省展也涌现出一些青年摄影人的佳作,这些作品将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技法元素熔入一炉,让人眼前一亮,但总体来说并未完全呈现出四川青年人的摄影现状。就省会成都来说,成都摄影俱乐部、成都高空摄影联盟等新文艺组织竞相争妍,其成员年轻、富有活力和创造力,比如荣获2019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赛区自然类一等奖的陈成就是一位“90后”小伙。

      随着时代发展,摄影的审美取向也在迭代更新。这就要求省展的审美应当多元包容。本届四川省展努力做出一些改变,摄影专家库紧跟时代潮流,做出调整和优化,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因而抽签确定14终评委员会涵盖了“50后”至“80后”的老中青三代优秀摄影家,其中青年评委约占1/4,年龄最小者32岁,1/2以上的终评评委初次参与省展评选,一定程度上使得展览所导向的审美更加多元、当代、开放。通过此举,或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的认同和参与。

      无疑,青年群体终将成为摄影事业的中流砥柱。如何团结引导、联络协调他们,成为时代交予的课题,任重而道远。各级摄影家协会想要打造摄影人真正的温馨之家,就要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与青年群体交朋友,不断引导、支持、鼓励和壮大新摄影群体。

       摄影评论应成为镜子和利器

      纵观其他艺术门类,文学、电影、美术等批评总体上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当下性、前沿性,评论群体较为广泛,批评生态较为良好;而摄影批评则相对偏弱,在总量和质量上并不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摄影创作的健康发展。本届四川省展就映现出不少参评者的困惑。他们或不清楚自己哪些作品较为上乘,或无法准确界定参评类别的内涵与外延,或在组照的叙事与编辑上存在较大的不足,或将猎奇当新意,将庸俗当艺术,或亦步亦趋、东施效颦。在批评相对匮乏的环境下,摄影人如同在暗夜中前行,厘不清思绪,辨不明方向,显得有些迷茫。

     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是应当而且必要的。当下摄影研讨会、摄影评论文章等大多只谈优点,不讲缺点,抹不开面子,扯不开嗓子。我们的摄影评论要营造良好的批评氛围,摄影评论人要敢批评、真批评,摄影创作者要善于接受批评,乐于接受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摄影批评成为推动摄影创作的一面镜子、一把利器。

       倡导批评,需要的是真心的批评。一些资深摄影人虽然敢于当面批评,看似在做剜烂苹果的工作,实则夹带私心。个别批评者通过否定某些摄影新人的观点或作品,打击其创作的积极性,从而保住位置,甚或从中获利。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也值得警醒。摄影创作不同于文学、美术、戏剧等门类,在器材设备愈来愈先进的今天,摄影创作观念显得尤为重要,拍摄往往是一瞬间的事情。因此,就有评论人对某些摄影人创作进行过度贬低,这种批评无疑会阻碍新人的进步。真正的摄影评论应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怀着真诚友善的心理进行恰当而有助于其良性创作和发展的批评。而对于摄影创作者,则应该明白批评的双向性,将他者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通过“批评论”寻找自己的弱点,弥补自己的不足。毕竟当下专职从事摄影艺术批评的人凤毛麟角,只有从千千万万的摄影人中产生出无数优秀的摄影批评者,批评与创作相互促益的局面才会蔚然成风,也才能促进摄影艺术的长足进步。